跳到主要內容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我丟我捲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不意外的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重複痛苦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文明發展。

遊戲簡介

先簡單介紹一下金孫在玩什麼遊戲。金孫原本手上有一個線軸,線的一端就由小手拉著。當媽媽出門離開後,金孫會把線軸丟進窗簾下面讓它被遮住看不見,而且邊丟還邊"O-O-O"的叫。然後金孫會再把線軸拉回來,並且快樂的發出意思是"在那兒"的聲音"dart",就這樣子重復的玩,後來佛洛伊德就把這個遊戲取名為"fort/da",意思是"走了/在那"。

佛洛伊德對fort/da game的詮釋

總之對金孫的這個遊戲,佛洛伊德在《超越享樂原則》中有 2 點詮釋--Q復仇版

1.Q版:是我把媽媽弄不見的,不是媽媽自己不見的

描述小小孩利用控制感,因應外在失落事件所做的內在修復。由於媽媽的出門所造成的失落感受,小小孩還沒有足夠的言語去處理,因此便用遊戲的方式來自我安慰。丟出去讓線軸消失不見,意謂著"是我把媽媽弄不見的",而拉回來讓線軸再出現,即加強了"你看吧我是可以控制媽媽出現或不見的!"

2.復仇版:媽媽我很不爽你跑不見,我要把你丟掉

這是對於失落的恨意展現,人對於失去的東西會經驗到憤怒,有種被遺棄的不滿,或是對"心中空出了的那一塊"生氣。小小孩用丟-拉線軸的方式表達他的憤怒,丟出去拉回來代表著"你最壞啦我討厭你,我要玩死你"的意思。

強迫重複與享樂原則的矛盾

佛洛伊德其實剛好這幾天在思索一個臨床現象,就是有一些病人會不停的藉由重覆讓自己感到痛苦的行動來獲得滿足,例如每天都要來點負能量負向思考的人,老佛就在想說奇怪,人類照理說是依循享樂原則的啊,為什麼又會讓自己陷在痛苦中呢?

看到金孫在重複玩這個遊戲後,讓佛洛伊德啟發了不少:神秘的自虐趨勢。明明"媽媽出門"是金孫看到的第一幕,而且這一幕明明就讓自己很痛苦,但後來卻用一種遊戲來不斷的重複。以人類趨樂避苦的習性來看,重複去經驗痛苦看似很奇怪,其實是帶來了不同的愉快感覺,就像金孫的阿Q式或復仇式的潛意識。

也就是當遇到痛苦而意識短路的時候,會透過一種強迫重複的行為讓自己回到快樂,回到有主導權的感覺裡。而金孫邊玩邊發出的O-O-O跟dart的聲音,也像是在命令自己去做這個行為,內心有一個不論你會多痛苦就是要去做的命令式聲音。當然,這裡描繪出了一種力量--死之本能

個體的文明發展

佛洛伊德指出了,人類處理失落感受時那種愛恨交加的處境中,看到了文明的樣子--化被動為主動,產生文明這裡的文明我想指的是意識層面,人類理智的那部份。從理智的面向來思考,金孫是用一種頗經修飾、轉化的方式來面對失落經驗。
即以文明的方式,減少了失落或焦慮的直接衝擊。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不好的感覺,而是主動的去因應,也因此認知得已發展。小小孩在東西不見又出現的過程中,形成表徵性及想像性秩序運作的內在基礎,發展出恆常性的概念。

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佛洛伊德對兒童遊戲治療的一個小貢獻。通常對於兒童遊戲治療的根源可追溯到克萊恩、溫尼考特等人,其實老佛也很有想法。

最後,我們可以繼續聯想,從小小孩就可以觀察到,那可知成人們有多少的早年的、原始的情緒被用漂亮的方式修飾了,修到連自己都認不出來

其他精神分析學者的看法

有學者認為,fort-da遊戲甚至比伊底帕斯情結更重要,因為它是童年早期關於客體恆存的遺棄創傷,這個創傷影響了成人時期與其他人、與自己相處的感覺http://www.traumatheory.com/freud-from-a-trauma-perspective/。其他像法國的拉岡Jacques Lacan認為,小小孩把符號表徵加了進來,讓把東西變不見或變出來的目的,替代成基本的"能指"。而拉普朗斯Jean Laplanche則說,小小孩用遊戲第一次回應對大人那難以理解的訊息。https://nosubject.com/Fort-Da。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