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逃避自由》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道德受虐(moral masochism)」,改由「死之本能」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阿德勒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自卑感」與「權力欲」,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新佛洛依德學派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Reich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Horney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受虐傾向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施虐傾向,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者的對象離開了,施虐者無法失去了任他擺布的對象,因且常會形容成「愛」--一種非常控制的愛。
施虐-受虐深層的原因:逃避孤獨
佛洛姆持續探索下去:施虐-受虐有其根本的來源嗎?佛洛姆在此提出了他最獨到的見解:受虐與施虐,都是為了要逃避難以承受的孤獨,為了安全感。
受虐者的內心深處有種想法,只要除掉了自己,就不必面對自由,也就不用面對孤獨了。因此我要一直很卑微弱小、不可以變強,我必須要依附在外在的力量之下,這樣我就不用再面對自己是個分離個體的事實了。佛洛姆提及,這種受虐者使用與外在世界連結的方式,稱為次等連結,又稱受虐式連結。
至於施虐者,則是非常需要他施虐的對象,努力讓自己成為別人的主宰,在吞噬對方擴展自己的過程中,滿足一種「共生」的深度需求,這樣就不用去面對自己是個分離個體的事實了。這裡佛洛姆提到與毀滅性格的不同,施虐者並不想要毀掉對方,而是要支配對方、從對方那裡取得自己要的東西。
佛洛姆提醒,施虐與受虐皆容易與「愛」產生混淆。施虐者以愛為名進行支配,受虐者以愛為名表現犧牲。然而,真正的愛應該展現在有主體性的雙方之間。
下方我以圖片表示上述內容的小摘要:
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
施虐-受虐展現在人際情境中的權威型性格
由於佛洛姆所強調的是正常人面對現實世界的逃避機制,因此便用了看起來比較普遍好懂的「權威型性格」來說明施受虐性格,另一個原因也與施受虐性格最容易展現在面對權威議題時有關。權威型性格在面對「權勢者」時,權力本身便會自動引發愛的感覺;而面對「無權者」時,則會自動產生想羞辱對方的想法。權威型性格者相信一個更全能、更大的力量,因此對於所謂的「命運」,或是可被解讀為命運的安排如上帝的意志、歷史的宿命、自然法則等,都是要順從的。而且沒有什麼為什麼,順從就對了。這裡要特別提醒,權威型性格者並不是不思進取的廢物,而是自己所進行所有變強的活動,都是為了服從在更大的權威之下,所謂的勇氣,即是接受命運的勇氣。
在權威型性格者的眼中,沒有所謂的「平等」這件事,世界是由有權者與無權者所構成,而其施虐-受虐的本質,使其以崇拜權威或支配他人的共生關係來逃避最深處的孤獨。
佛洛姆提到一種現象,稱為「神奇救星(magic helper)」,即權威型性格中,有一種傾向是覺得我必須依賴在世界上的某個人,他會讓自己的生命得以完成,這靠我自己的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透過各種方式操縱這個人,例如完全服務他或是自我受苦等。神奇救星可能會換人,不過重點是無論如何都會以失敗收場,因為這個希望在本質上就是錯的。這裡,佛洛姆連結到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情結,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感因父母的壓抑,使孩子既要獨立成長又需依賴,長大則將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