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Crisis Intervention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危機介入的實際任務


危機介入,特別是大型災難,往往動員整個組織、高層決策者、及不同專業人員分工合作。心理工作者在團隊中,通常負責第一現場安撫、心理狀況評估安心減壓(團體) 等三種任務。


任務一    第一現場安撫


有三個主要重點如下。此外,由於時間有限、現場混亂、個案反應強度不同等因素,介入不一定有線性步驟,因此要保持彈性。

重點 1   確認狀況


確保介入者與個案的身體已脫離危險,環境是否安全。思考危機事件類型可能產生的影響。個案現在的敏覺程度,如定向感、知覺、感官是否正常等。考量特殊族群的脆弱性,如老人、小孩等,就算沒有直接受害,也可能間接受害需要照顧。

重點 2   支持穩定


介入者自我介紹、肢體、語言交流等,與個案產生連結。利用各種技巧使個案沉穩下來,如陪伴、放鬆、繪畫、遊戲、活動、玩具布偶等。給予支持,在心理層面支持,並協助取得物質及社交方面的支持。

重點 3   面對現實


衛教個案,當急性壓力時身心會出現的反應是正常的,反應正常化會減低許多個案的恐懼。幫助個案回到現實,協助邁向未來,討論幾天內、一星期內、一個月內等的短期因應計劃。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任務二    心理狀況評估


在評估個案的危機情形時,有一個迅速簡潔的評估模式可套用,稱為三維模式危機狀況評估。即評估個案的認知、行為、情緒三個面向(James & Gilliland, 2004)。評估的重點聚焦在危機事件,不需要像心理治療般關注廣泛深遠的其他因子。

認知


現在、過去、未來。通常是對現在的罪惡感、過去的失落、未來的危脅感。

行為


因應、逃避、停滯。指的是個案解決危機事件及改善現在生活所做的努力。

情緒


憤怒、焦慮、憂鬱。也可能產生退縮情緒如麻木、呆滯等。






任務三    安心減壓 (團體)


通常危機事件發生後 24~72 小時實施。以下精簡自黃龍杰心理師的安心團體模式及指導語。( 口訣:宗現壓教畫新結。像吳宗憲的野鳥畫了新的蝴蝶結 )

段落一    開明義


心理工作者自我介紹、說明團體目的、每人輪流自我介紹。

段落二    還原


請每個人回顧,事發當天,您是怎麼知道這個意外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 閃過心裡的第一個念頭(想法)是什麼 ?
      

段落三    力反應


請每個人表達這幾天來,有沒有出現什麼身體不舒服?可能會有些畫面歷歷在目,或聲音、氣味揮之不去,或者是回家之後,吃不好、睡不著等等的。
     

段落四    機會


使用白板,歸納剛剛大家所講的身心行為症狀,讓大家多一點認識。(同時衛教創傷的壓力反應,如生理病痛、經驗重現、退縮麻木、神經緊繃等)

段落五    行動計


請大家想想,這幾天以來是怎樣熬過來的?燒香拜拜、親友聊聊,靠什麼方式排解?
也想一下,接下來什麼事情急需去辦?善後的工作有什麼需要「預測」和「預備」的?你覺得會擔心發生什麼事,你打算做些甚麼?

段落六    


今天的最後一圈發言,想邀請您逆向思考一下:這件悲劇固然不幸,但對您的人生,有什麼意外的啟示嗎?在協助善後的過程裡,您又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樣的成長呢?

 段落七    篩選轉介


再次提醒大家,身心不舒服是在非常狀況之下的正常反應,會在兩三個禮拜裡漸漸淡化。但如果覺得特別的不舒服,請讓我們知道。篩選需進一步的成員,提供轉介資訊。)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介入者與個案:在關係中工作


心理工作者的危機介入是雙方人際間的工作模式,介入者與個案的關係品質是重要的。Roberts & Yeager   有名的「周哈里窗」四個窗戶來探討心理工作者危機介入的人際交流。

1. 開放我


介入者與個案由於剛接觸,對彼此還不熟,因此這部份開始時不太多,在後續處遇過程中會熟悉而慢慢的增加。


2. 盲點我


個案的防衛機制,也可能以假議題呈現。介入的重點在於增進個案覺察。例如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時,個案卻抱怨工作實在是太忙無法抽空相陪。

3. 隱藏我


個案更深層、更敏感的感覺、想法或是資訊等,不願被知道或難以說出口。介入的目標是增進其自我揭露,過程中使個案漸漸自我接納這一切。

4. 未知我


個案與介入者都尚未發現的部份。藉由危機介入會談、團體工作等的過程,使個案發掘出自身潛在的因應能力。

因此,依循作者危機介入的想法,這裡我改畫成下圖來呈現:

危機介入的周哈里窗




其他注意事項

1. 衛教的必要性


危機狀態中的人,需要有人告訴自己:你正在經驗的身心反應是正常的。


2. 公開的一封信


特別是機構組織遇到危機事件時所需。雖然通常是長官的工作,但心理工作者可能會被詢問如何寫。我最推薦的範本是 "給親愛的東海大學大家庭成員及朋友們的一封信" (鄭捷事件,網上搜尋即可)


3. 後續創傷治療


本文主要重點是心理工作者在危機現場時的任務。後續創傷的治療如急性壓力疾患、創傷後壓力疾患等,則要更完整的處遇計畫。



主要參考資料:助人者危機介入的隨身指南

資料及封面,引自博客來   (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1642 )

書名:助人者危機介入的隨身指南,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1915647,頁數:260,出版社:心理,作者:Albert R. Roberts,Kenneth R. Yeager,譯者:方匯德,呂伯杰,張家瑜,陳巧芸,黃瀠,賴念華,出版日期:2013/09/22




其他參考資料


James, R. K., & Gilliland, B. E. (2004).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

陳嘉鳳, 周才忠, 賴念華, 錢靜怡, & 利美萱. (2005). 危機處置之理論與實務: 以第一現場相關處置為例. 社區諮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 發表之文章, 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黃龍杰, 安心減壓指導語. 
http://a001.cpshs.hcc.edu.tw/front/bin/download.phtml?Part=13080016&Nbr=263&Category=86

東海大學, 給親愛的東海大學大家庭成員及朋友們的一封信.
 http://www.thu.edu.tw/web/announcement/announcement_detail.php?cid=7&id=3467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之心得。 Freud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朵拉內容大綱 朵拉是一位女孩,據佛洛伊德的描述,她8歲時開始發展精神官能症狀、12歲偏頭痛、16歲呼吸系統問題,在18歲時接受佛洛伊德親自治療三個月,於結案4、5年後出版了這個案例。整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前言、臨床圖像、第一個夢、第二個夢、後記。 作者是佛洛伊德,於1900年末治療朵拉3個月,1901年完成案例書寫,1905年出版。本中譯本是劉慧卿(2004)所譯,使用的是詹姆士.史崔齊(James Strachey)所編輯的英文版《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 Ⅰ 前言:精神分析技術與理論重點 在前言中,佛洛伊德說明他最近正在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 潛意識 )與技術(主要是 夢的解析 ),提了一些個案報告的倫理考量。他強調,由於最近幾年都在弄夢的解析,因此對於朵拉的治療也就會朝向夢工作、潛意識探索的方向。 以理論發展來看,在治療朵拉的當時, 佛洛伊德 將 「症狀去除」 等同於 「潛意識探索」 ,不過理論發展到後期,二者愈來愈不一定相同。這裡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早年技術上 「考古挖掘」 模式 。 如佛洛伊德所說這段重要的話: ...無價之寶在埋葬之後,現在可以重見天日,雖然出土的古董仍是斷垣殘片。我復原了遺缺的部分,從其他的分析中採取了我所知道最好的模式:但是,正如一位光明磊落的考古學家,在每個案例中,我並沒有忽略而未提,確實有根據的部分在哪裡結束,我的建構就從那裡開始 (p82-83) 。 另外在 研究限制 方面, 老佛提到朵拉個案報告的三 個不完整 : 1.沒有治療完成、2.報告的呈現比較 缺乏會談過程 、3.單一個案對理論的推論性。 Ⅱ 臨床圖像 夢的解析之臨床應用初登場 朵拉在精神分析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當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 從宣洩法過渡到精神分析之後,朵拉是第一個寫成的個案研究 。 其實《朵拉》一文本來的題目是「夢和歇斯底里」。老佛在《夢》一書出版之後,便用幾個案例向世人演示如何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由於朵拉最先,因此也最接近他早期的研究焦點:夢、 歇斯底里 。 本段落一開始便在描述夢、記憶、遺忘等。 然後佛洛伊德提到也要注意到朵拉的社會人際關係,這裡反映出精神分析不是只...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