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神分析×生涯諮商:電影《幸運方程式》 The Fortune Theory


一部描述伊底帕斯情結與生涯認同的電影

the fortune theory
電影畫面,Blackboard PicturesBuffalo 8 Productions發行


主角從小母親就離開了,但企業家大老闆的爸爸忙於工作,對主角沒有什麼關心。主角利用其優異的識人能力,在求職時無往不利,但總是在拿到offer後就拒絕其工作,樂此不疲。後來在一間發想幸運籤餅干的公司面臨到求職與工作的挑戰,也開啟了一段自我探索之路……。


我一開始以為只是常見的貴公子電影,例如故意到一間小公司,隱藏身分,愛上一位小資女等之類的故事。
而本電影的劇情主軸也果然如此。
不過這部電影最重要的,是一位年青人如何讓自己解開與父親之間的連結,走向自我生涯的故事。所以我大膽的以「伊底帕斯情結三部曲」來思考這部電影(三部曲是我自己加的,Freud沒這麼說)

伊底帕斯情結三部曲


一、只是父親的兒子

對於主角的父親而言,兒子永遠只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個分身而已。不管兒子說什麼做什麼,最重要的有沒有與自己想的一致。對主角來說,企業家大老闆的父親是如此的強大,自己不應該、也不敢去違反他,弱小的兒子是沒有主體的。就像下面的對話:
其父:A man sure of his choices always answers a direct question.
主角:I don’t do anything.
其父:I provide now I know you don’t understand that because you’ve never had to answer for anything.
沒有主體性的主角,總覺得內心在找尋著什麼,外在則是用疏離卻安全感的方式去應對這個世界。主角最大的特色,表現在沉迷於數字定理公式,以及面試時操弄人心的高超技術。
主角習慣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算式來記錄,讓人覺得他是超理智型的。不過他最想找到的公式,是「幸運」的方程式,反映著主角內心深處的渴望:我看起來什麼都有,怎麼還沒有感到幸運?而操弄人生的技術,似乎也是主角從小就必須習得的能力,面對一個強大卻難有感情的父親,唯一要努力的就是猜中他想要什麼,並且配合順著他。
電影開始時,主角不停的應徵上工作又拒絕。若以生死之本能來看,生之本能讓主角不停的去創造,去證明自己不需要父親;而死之本能則是,像在不停重現著一個長久以來痛苦的感覺:我可以做自己,但後來總是毀掉。

二、我不想只是父親的兒子

人一生中都有些時刻,不僅是急著要做自己,更會去告訴父母說我要做自己了。此時人是還在矛盾中,一面想長出自己並離開強大父親的籠罩,一面又在尋求認同的眼光,就像是剛學走路的小小孩。不過過程中並非順利,特別是仍深受強大父親影響。
主角:I ask to meet you because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I have a job.
其父:There’s no reason to despair that is I can’t take this seriously….You’re running with the big dogs now kiddo.
過程中最感到困難的,是當感受到強大的父親仍恣意的閹割自己時,其恐懼與挫敗相當之巨大。
餅干公司的老闆說:”There is something about you Mr. Swan.” 或許她是指主角隱晦的身分,就像她看到了主角總是有一種無法擺脫的東西在身上,我想,那是主角父親的老鬼魂
老闆問主角:“S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fortune cookies?”照理講主角生長在有錢人的家裡,人長得又帥,「幸運」就是自己人生最好的註解。但其實不然,主角剛開始進到公司時,總是寫不出直指人心的幸運籤句子,過度理性、說教、沒有靈氣的字句。我想依照主角的學歷能力,不是文字能力不足,而是因為從小生活就被安排的完美有條,難以有自己真正的感覺,亦沒有感受過帶點不完美的有趣人性。
“What’s your break point?”女主角問。什麼時候是斷開父子鎖鍊,好好做自己的時候呢?對主角而言,正在找尋,或者是創造,一個斷點的時機。

三、我就是我,不再只是父親的兒子

主角在片尾說,“86% of people think that what you do is not important but rather who you do for.” 我想這是主角對於「做自己」的宣言。能為他人做什麼,能與他人同在,也是人們是最直接的自我認同方式。主角在與他人共事的過程中,自己思考點子、自己單純與人交流、自己造成了他人的改變。簡言之,主體性展現了出來,這些經驗讓主角得以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
孤單難以避免,就像主角說的“Everyone really just wants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some people are really good at hiding it.”自我認同的路上,孤單的感覺常會不時的出現,就算在人群中也躲不了。或許人類孤單的源頭之一,是當年的孩子感受到自己漸漸在離開父母,那個曾經是自己的全世界的所在

回想在神話裡,伊底帕斯王回答了斯芬克斯的難題,看似他很瞭解了人生,其實看不透的是自己還在人類注定的悲劇之中,即那永遠與父母的一絲連結。
電影最後是開放式的結局,主角的下一步留給觀眾去想像。雖然不知道最後他是不是真的在現實上擺脫了他強大的父親,起碼他已經有一些領悟。人終將踏上自己的旅途,不管如何,現在開始找尋自己的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