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文明及其不滿 》心得, Freud(1930),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圖片取向https://shop.freud.org.uk/products

文明與欲望

文明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由人的欲望出發(想要過好生活),過程中卻必須去掉某些欲望,不管是壓抑還是昇華。佛洛伊德在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忍後,對於文明產生徹底的思考,那些發起大戰的所謂"文明"國家,展露了無比人性原始的一面。文明,是否真的是人類欲望可以安放的形式?或者說,有沒有其實欲望在文明中感到不滿而隨時要爆。

欲望的不滿

現代文明中,每個人總是有怨氣,也不乏對社會體制的不滿,甚至暴力行為時有所聞。佛洛伊德說,雖然人類行為依循趨樂避苦的享樂原則本性,不過在現實世界中則充滿著痛苦的經驗。換言之,享樂原則一直沒有被好好遵循,但又礙於身處在文明中,這樣的感受似乎是正確的,不知道也沒有立場去懷疑。

而最靠杯的,就是文明的成就讓大部份的人受苦,卻只有少部份的人爽到。因此現況就是,文明其實是一個超大壓力鍋,真正能在文明中滿足欲望的只有一丁點人,大部分的人,則是長期在犧牲、壓抑欲望的痛苦中生活。

一種聯想:社會迷亂現象

涂爾幹的社會迷亂(Social Anomue)學說,指出當整體社會在快速變動時,會混淆人們對原有價值體制的信念,人們失去了規範的遵循,而造成社會失序的現象,導致犯罪行為產生。其心理的原因為,欲望水準與實現欲望不平衡,就覺得很不高興。佛洛伊德說文明的底下有不滿,而涂爾幹說社會一變動人類就會來亂的,所以我想,文明社會是欲望所蓋出來的,而強大的欲望動力,與文明保持著恐怖平衡。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