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諮商: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一部年青人追尋自我認同的電影

電影劇照:福斯影片發行

電影的主要時間軸,是主角從無名小卒到搖滾巨星的整個過程。主角十幾歲時就自稱自己的名字為佛萊迪,而名字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表徵符號,承載著許多意議。從早年移民文化的認同裡出發,主角早早就決定要創造一個真正屬於的自己的名字。主角證明了,當一個人註定要在人生舞台上發光時,全世界都會為他打上spotlight。

為邊緣人表演的邊緣人

自我認同的開始,是邊緣人。主角如此的介紹自己的樂團,反映著覺察到自己與主流社會的格格不入。對主角佛萊迪而言,或說是對所有的人都相同,自我認同有三個層面,身分認同、性別認同生涯定向

一開始佛萊迪不怎麼願意承認自己的血統,加上非典型的長像,讓他自覺不屬於英國的主流價值社會。此時的主角,開始嘗試女性化的妝容服飾,主角很享受這種打扮。家庭,特別是父親,對於主角沒有依照自己的安排去好好的上班,覺得很不開心。樂團在主角加入前,已經就是走自己的風格,但吸引到的客群也較小眾,表演則是在週未與校園巡演主。


總總的一切讓主角意識到自己的邊緣,而邊緣,讓主角相當興奮,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在邊緣的環境下得以自由開展。嗆父親說「這樣的人生你感到圓滿嗎」、第一次表演時就脫稿演出、擺明了要妖豔風格的上搖滾舞台。此時也幸運的認識了後來一路相伴的女友。最後,為錄製第一張唱片把樂團巡迴賴以為生的汽車賣了,破壞式的成長,自我認同進入下一個階段。

我將成為我註定成為的那個人(I'm exactly the person I was always meant to be.)

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多次,是主角對自我認同的最大信念。

樂團選擇走入黃葉樹下的另一條路,開始巡迴世界且名利雙收。主角與樂團的人一起到家裡用餐,一起對抗主流音樂公司的金錢價值觀。在感情方面,主角經歷了對自己性傾向的覺醒,也經歷了不安與懷疑,最後遇到接納了他的他,走向出櫃。雖然對外面而言的櫃已經打開,但對家人的櫃還沒,畢竟有太多東西在裡面了。主角的外表改變了,身分認同及性別認同表裡如一。


對於佛萊迪,以及對於像家人的樂團,此時的他們:做自己,勇敢而自信。樂團錄製了片名的同名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曲子是歌劇風格加上多元素材,長6分鐘沒有廣播願意播。自我認同不過就是,當人生中好像有什麼不可以的,就加上一些好像可以的東西。


我們是冠軍

最後演唱會高潮的片段,在We are the champions這首歌劃下完羌的句點,自我認同完成在最光輝的時刻。歷經了經紀人的欺騙、單飛的不順利,自戀的膨脹一度讓自己失去了朋友、靈感與方向。或許每個人最深層的恐懼,會在自我認同看似快要完成時,大聲呼喊,人不得不去直視。對佛萊迪而言,功名是光明,孤獨是黑暗。然而就像在房間裡,在燈開亮時候,亮的地方更亮,但暗的地方也變得更暗。


自我認同的路上無法獨行。漸漸在團員的接納與永遠的伴侶瑪麗陪伴下,佛萊迪突破了最後難關。樂團成功在演唱會上表演,成就搖滾樂史上光輝的一頁。演唱會前,主角向父母出櫃,他爸媽沒有說什麼,只給了他一個擁抱,一個肯定而理解的笑容,族群身分、性別傾向、獨立走自己的路,最後都被最重要的人所理解。


或許我會說:自我認同啊,人生就是不停的問"我是誰",窮盡一個打從心底能接受的答案。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之心得。 Freud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朵拉內容大綱 朵拉是一位女孩,據佛洛伊德的描述,她8歲時開始發展精神官能症狀、12歲偏頭痛、16歲呼吸系統問題,在18歲時接受佛洛伊德親自治療三個月,於結案4、5年後出版了這個案例。整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前言、臨床圖像、第一個夢、第二個夢、後記。 作者是佛洛伊德,於1900年末治療朵拉3個月,1901年完成案例書寫,1905年出版。本中譯本是劉慧卿(2004)所譯,使用的是詹姆士.史崔齊(James Strachey)所編輯的英文版《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 Ⅰ 前言:精神分析技術與理論重點 在前言中,佛洛伊德說明他最近正在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 潛意識 )與技術(主要是 夢的解析 ),提了一些個案報告的倫理考量。他強調,由於最近幾年都在弄夢的解析,因此對於朵拉的治療也就會朝向夢工作、潛意識探索的方向。 以理論發展來看,在治療朵拉的當時, 佛洛伊德 將 「症狀去除」 等同於 「潛意識探索」 ,不過理論發展到後期,二者愈來愈不一定相同。這裡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早年技術上 「考古挖掘」 模式 。 如佛洛伊德所說這段重要的話: ...無價之寶在埋葬之後,現在可以重見天日,雖然出土的古董仍是斷垣殘片。我復原了遺缺的部分,從其他的分析中採取了我所知道最好的模式:但是,正如一位光明磊落的考古學家,在每個案例中,我並沒有忽略而未提,確實有根據的部分在哪裡結束,我的建構就從那裡開始 (p82-83) 。 另外在 研究限制 方面, 老佛提到朵拉個案報告的三 個不完整 : 1.沒有治療完成、2.報告的呈現比較 缺乏會談過程 、3.單一個案對理論的推論性。 Ⅱ 臨床圖像 夢的解析之臨床應用初登場 朵拉在精神分析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當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 從宣洩法過渡到精神分析之後,朵拉是第一個寫成的個案研究 。 其實《朵拉》一文本來的題目是「夢和歇斯底里」。老佛在《夢》一書出版之後,便用幾個案例向世人演示如何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由於朵拉最先,因此也最接近他早期的研究焦點:夢、 歇斯底里 。 本段落一開始便在描述夢、記憶、遺忘等。 然後佛洛伊德提到也要注意到朵拉的社會人際關係,這裡反映出精神分析不是只...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