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年青人追尋自我認同的電影
![]() |
電影劇照:福斯影片發行 |
電影的主要時間軸,是主角從無名小卒到搖滾巨星的整個過程。主角十幾歲時就自稱自己的名字為佛萊迪,而名字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表徵符號,承載著許多意議。從早年移民文化的認同裡出發,主角早早就決定要創造一個真正屬於的自己的名字。主角證明了,當一個人註定要在人生舞台上發光時,全世界都會為他打上spotlight。
為邊緣人表演的邊緣人
自我認同的開始,是邊緣人。主角如此的介紹自己的樂團,反映著覺察到自己與主流社會的格格不入。對主角佛萊迪而言,或說是對所有的人都相同,自我認同有三個層面,身分認同、性別認同、生涯定向。
一開始佛萊迪不怎麼願意承認自己的血統,加上非典型的長像,讓他自覺不屬於英國的主流價值社會。此時的主角,開始嘗試女性化的妝容服飾,主角很享受這種打扮。家庭,特別是父親,對於主角沒有依照自己的安排去好好的上班,覺得很不開心。樂團在主角加入前,已經就是走自己的風格,但吸引到的客群也較小眾,表演則是在週未與校園巡演主。
總總的一切讓主角意識到自己的邊緣,而邊緣,讓主角相當興奮,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在邊緣的環境下得以自由開展。嗆父親說「這樣的人生你感到圓滿嗎」、第一次表演時就脫稿演出、擺明了要妖豔風格的上搖滾舞台。此時也幸運的認識了後來一路相伴的女友。最後,為錄製第一張唱片把樂團巡迴賴以為生的汽車賣了,破壞式的成長,自我認同進入下一個階段。
我將成為我註定成為的那個人(I'm exactly the person I was always meant to be.)
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多次,是主角對自我認同的最大信念。
樂團選擇走入黃葉樹下的另一條路,開始巡迴世界且名利雙收。主角與樂團的人一起到家裡用餐,一起對抗主流音樂公司的金錢價值觀。在感情方面,主角經歷了對自己性傾向的覺醒,也經歷了不安與懷疑,最後遇到接納了他的他,走向出櫃。雖然對外面而言的櫃已經打開,但對家人的櫃還沒,畢竟有太多東西在裡面了。主角的外表改變了,身分認同及性別認同表裡如一。
對於佛萊迪,以及對於像家人的樂團,此時的他們:做自己,勇敢而自信。樂團錄製了片名的同名歌曲:波西米亞狂想曲。曲子是歌劇風格加上多元素材,長6分鐘沒有廣播願意播。自我認同不過就是,當人生中好像有什麼不可以的,就加上一些好像可以的東西。
我們是冠軍
最後演唱會高潮的片段,在We are the champions這首歌劃下完羌的句點,自我認同完成在最光輝的時刻。歷經了經紀人的欺騙、單飛的不順利,自戀的膨脹一度讓自己失去了朋友、靈感與方向。或許每個人最深層的恐懼,會在自我認同看似快要完成時,大聲呼喊,人不得不去直視。對佛萊迪而言,功名是光明,孤獨是黑暗。然而就像在房間裡,在燈開亮時候,亮的地方更亮,但暗的地方也變得更暗。
自我認同的路上無法獨行。漸漸在團員的接納與永遠的伴侶瑪麗陪伴下,佛萊迪突破了最後難關。樂團成功在演唱會上表演,成就搖滾樂史上光輝的一頁。演唱會前,主角向父母出櫃,他爸媽沒有說什麼,只給了他一個擁抱,一個肯定而理解的笑容,族群身分、性別傾向、獨立走自己的路,最後都被最重要的人所理解。
或許我會說:自我認同啊,人生就是不停的問"我是誰",窮盡一個打從心底能接受的答案。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