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諮商: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

設計思考運用於生涯諮商工作

圖片來源:http://scitl.illinois.eduparadigmsdesign-thinking

近年設計思考用於生涯諮商相當流行。某次的在職訓練,由王柔閔國際認證引導師(Rene Wang, Certified Professional Facilitator)教導設計思考課程。設計思考強調以人為本,從使用者需求出發,發展出有用的產品或服務。因此若在生涯諮商中加入設計思考的概念,我認為展現在二個方面:以設計思考來規劃諮商者的服務歷程;以設計思考來規劃個案的生涯發展本身
王老師指出,設計,design=de+signde有去除、解除的意思,也有做、造的意思。也就是說,desige是解構、也是建構。生涯諮商中,常常也是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以下我就融入自己的想法,整理出設計思考運用於生涯諮商的重點。

實際訪談

設計思考中,最接地氣的莫過於是實際訪談,也是最終方案提出前的必要功夫。在王老師的課程中,訪談流程是這樣的:訪談工作(包含事前規劃、訪談大綱、隨行紀錄)à資料分析(包含客主觀結果、需求洞察、人物側寫)à問題定義(包含原型製作)實際訪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發覺個案真正的需求為何。

那麼,要怎麼樣能知道個案深層一點的東西呢?

資料分析

當訪談紀錄拿回來分析時,我們可以依下各架構,一步步去找出受訪者的深層需求

一、客主觀結果

客觀事實(印象深的、重要的)
主觀判斷(訪談者推測)
1.上級雖然肯定我的報告,但我總覺得他們假假的,只是人際客套而已。
1.個案不夠肯定自己的能力,且在人際相處模式上缺乏信任感。
2.我覺得我做得東西就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就是照著範例做而已。
2.個案對於自己的貢獻及創造力充滿懷疑。
3.
3.


二、需求與洞察

需求(動詞)
洞察(詮釋)
1.得到更多證據證明自己能力很好。
1.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好的,對個案而言還很遙遠。
2.獲得更多發揮創意的任務機會。
2.藉由產出真正源自自己的作品,讓人無庸置疑的看見自己的長處。
3.
3.


三、人物側寫

這裡是很下功夫的,涉及到訪談問題品質、重點掌握、詮釋角度是否能與讀者共鳴等,愈厲害的人愈能寫出有溫度的、鮮明的人物。側寫是需要練習的,這也是很多記者轉做諮商工作時,個案故事能寫得較吸引人的原因。在書寫的反覆轉遞視角過程中,諮商者也更能同理到個案的世界。
當訪談的個數多了,甚至能Create a persona(人物誌),即是針對目標群體虛構出一位代表性的人物,詳述其個人資訊、目前的問題現況、需求分析等,persona即是具體化、視覺化的個案困擾,協助我們設計出有效的諮商服務。

問題定義

在分析完個案的深層需求後,接下就是將問題定義,這是生涯諮商中非常聚焦的部份。

一、焦點句型P.O.V.( point of view)

王老師提供一個方式很不錯,就是將問題定義套入下方的句型:
    形容詞 個案名字    需要一個方法,來     需求       ,因為對他而言,     洞察        很重要。
以上述的例子即是:
     懷疑上司的小禎     需要一個方法,來   得到更多證據證明自己能力很好   ,因為對他而言,    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好的    很重要。

二、我們要如何H.M.W.(How might we)

當問題定義後,就有可供描凖的目標了,接下來要發想戰術。這裡不是要想出解決的行動,而是想出解決的途徑亦即,想出各種的如何
當我們看到懷疑上司的小禎需要一個方法,得到更多證據證明自己能力很好,因為對他而言,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好的很重要。時,心中開始會有許多的想法,便把它們套入我們要如何,此階段純發想即可,不用急著篩,所有的如何都可能是有效的,或是給予我們靈感,從過程中發現新觀點。例句:
我們要如何給予實質上的鼓勵?
我們要如何證明上司的肯定是有憑有據的?
我們要如何讓小禎的表現能被更多人看見?

三、原型測試

最後,就是生出一個原型方案並測試,看看是否能滿足個案的需求。原型可能是上述各如何中的其中幾個,也可能是綜合各如何後產出的新方案。在諮商中,可以透過行為預演、認知重塑、角色扮演、情境幻想,或是日常實際試驗等方式。例如以小禎為例,可以與他討論當時獲得上司肯定時的細節,上司是否指派更多工作、是否造小禎的報告做後續規劃等,從過程中引導小禎發現新觀點,發覺更多證據,協助其認知重新調整。

重點整理

1.從訪談中瞭解問題現況訪談規劃、訪談大綱、實際訪談、紀錄。
2.從分析中洞察個案需求客主觀結論並陳、依個案需求給予詮釋、人物側寫與人物誌創作。
3.從問題中看見解決方法以焦點句型定義問題、發想各種如何、原型測試。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之心得。 Freud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朵拉內容大綱 朵拉是一位女孩,據佛洛伊德的描述,她8歲時開始發展精神官能症狀、12歲偏頭痛、16歲呼吸系統問題,在18歲時接受佛洛伊德親自治療三個月,於結案4、5年後出版了這個案例。整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前言、臨床圖像、第一個夢、第二個夢、後記。 作者是佛洛伊德,於1900年末治療朵拉3個月,1901年完成案例書寫,1905年出版。本中譯本是劉慧卿(2004)所譯,使用的是詹姆士.史崔齊(James Strachey)所編輯的英文版《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 Ⅰ 前言:精神分析技術與理論重點 在前言中,佛洛伊德說明他最近正在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 潛意識 )與技術(主要是 夢的解析 ),提了一些個案報告的倫理考量。他強調,由於最近幾年都在弄夢的解析,因此對於朵拉的治療也就會朝向夢工作、潛意識探索的方向。 以理論發展來看,在治療朵拉的當時, 佛洛伊德 將 「症狀去除」 等同於 「潛意識探索」 ,不過理論發展到後期,二者愈來愈不一定相同。這裡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早年技術上 「考古挖掘」 模式 。 如佛洛伊德所說這段重要的話: ...無價之寶在埋葬之後,現在可以重見天日,雖然出土的古董仍是斷垣殘片。我復原了遺缺的部分,從其他的分析中採取了我所知道最好的模式:但是,正如一位光明磊落的考古學家,在每個案例中,我並沒有忽略而未提,確實有根據的部分在哪裡結束,我的建構就從那裡開始 (p82-83) 。 另外在 研究限制 方面, 老佛提到朵拉個案報告的三 個不完整 : 1.沒有治療完成、2.報告的呈現比較 缺乏會談過程 、3.單一個案對理論的推論性。 Ⅱ 臨床圖像 夢的解析之臨床應用初登場 朵拉在精神分析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當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 從宣洩法過渡到精神分析之後,朵拉是第一個寫成的個案研究 。 其實《朵拉》一文本來的題目是「夢和歇斯底里」。老佛在《夢》一書出版之後,便用幾個案例向世人演示如何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由於朵拉最先,因此也最接近他早期的研究焦點:夢、 歇斯底里 。 本段落一開始便在描述夢、記憶、遺忘等。 然後佛洛伊德提到也要注意到朵拉的社會人際關係,這裡反映出精神分析不是只...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