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精神分析:Adolf Gru"nbaum論文《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大廈適用於21世紀嗎?》之心得

以實證科學哲學態度批判精神分析...好嗎?


DOI: 10.1037/07.0736-9735.23.2.257
這是已故匹茲堡大學哲學教授Adolf Gru"nbaum在2006被刊登的文章,重點在於以實證主義的精神批判佛洛伊德的理論,並藉由理論的爬疏整理出佛洛伊德臨床根本上失敗的地方。對我而言,閱讀這篇文章有很多心裡感到怪怪的部分,因此以下將一段一段的整理本篇論文,並一併提出我個人的批判心得。


1. Preface 前言

一開始以精神分析師及受分析個案愈來愈少為例,說明這個理論正在走下坡。強調精神分析圈子的人在耍廢,沒有努力實證的研究工作,自己多年來(作者1984年發第一篇批文)要求認識論、方法論、因果論證等一直沒得到滿意,並被當成反對者代表。
此外還提另一位批判者Caws,不過作者嘲諷說精神分析有Caws這樣半吊子的批判者所以不需要敵人。作者認為,精神分析只以臨床觀察為主的單一方法論問題,再這樣搞下去,精神分析會消失。

心得

作者引據失當,雖精神分析學會人數與個案的確減少,不過我認為他們很像是貴族在守城堡。其實大多心理工作者或多或在精神分析上並未缺席,例如已經視為基本原理的潛意識、移情現象、防衛機制等。而且,後現代的21世紀真的有需要這麼實證嗎?

2. Introduction 緒論

開場介紹Breuer和佛洛伊德對潛抑與病因,以宣洩為治療法的研究,即精神分析發展最開始的地方。作者指出佛洛伊德認為宣洩法同時探索病因與治療,而離開Breuer後,將宣洩法改造成精神分析。
文中不忘挖苦佛洛伊德學術生涯的一開始很屌,但後來吃了可卡因就連帶理論也變得怪怪的。以鰻魚睪丸事件,意有所指的說佛洛伊德是個充滿諷刺的人。最後提到布倫塔諾對佛洛伊德無神論的影響。

心得

我最想說的就是作者的文風過於強烈,用字艱難,語氣嘲弄,因此可能會讓人受不了而遠離讀者。這裡也順提醒由於這篇英文對我來說有點難,因此本篇部落文若有會錯作者意的地方請見諒。這邊說明一下,整篇文章,作者並未直接反對有潛意識、夢的意義…等,而是覺得佛洛伊德推論出精神分析理論的過程有問題。

3. "動力的潛意識"與"認知的潛意識"之關係

本段落主題為 History and Logical Relations of the "Dynamic" and "Cognitive" Species of the Unconscious ,討論這二個不同的潛意識之歷史與邏輯關係。前半段落是過去,以哲學脈絡為主,強調佛洛伊德不是第一個發現無意識的人,例如萊布尼茲談到潛意識與遺忘、夢、浮現之類的,赫姆霍茲認為潛意推理現象存在感官知覺中,及其他哲學大師對潛意識的想法如柏拉圖、赫爾曼、尼采、叔本華等。
後半段落是現在,以認知心理學研究為主,強調二種潛意識並不相容,認知心理學的潛意識無助於支持佛洛伊得的。認知與思考是天生就有的,不是都為了潛意識,以哈特曼的"自我功能為例",強調認知運作及其潛意識的合理性;精神分析的是有審察者,認知的沒有。總之,認知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潛意識的證明無法cover到精神分析。

心得

佛洛伊德其實一直在論述認知,只是他不是用認知這個詞。在我看來,佛洛伊德對於人的心智發展,從身動感官到言語思考、初級歷程到次級歷程,解除焦慮回歸平衡,其實跟皮亞傑的觀點滿多相似的。
此外,後續的精神分析如客體關係提及人類發展從一人到二人三人世界的觀點調適、Bion從preconception到conception的思考產生歷程…等,都是在談認知。至於哲學,前人有講那又怎麼樣呢,佛洛伊德也沒有說是他發現的,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去描繪它。

4. 精神分析是否是西方文化的主食

本段主題為Has Psychoanalytic Theory Become a Staple of Western Culture?作者提到常在西方文化中看到很多精神分析的東西,不過他的結論是認為,這不算什麼。很主流不代表就是有效度,何況有太多偽精神分析了。
作者以佛洛伊德的說溜嘴(Freud's slip)為例,說明原本的原意與後來人們的誤用,並強調說溜嘴是難以因果證明的。
作者舉了一個研究及其反的評論來說明,並指出此研究結論的問題是無效推論。總之,不管佛洛伊德的說溜嘴如何主流,它本質上都是錯誤推論的。之後舉了藝術史家對塞尚的評論,說明精神分析理論常被亂用。
此外也提到宗教文化比精神分析更強更主流,還有common sense的例子,說明精神分析被用得沒完沒了。

心得

作者主要在反對「說久了就成真了」的觀察。不過我認為他對於說溜嘴的說法不太理解。雖然直接觀察說溜嘴來猜測潛意識我也覺得怪怪的,潛意識應該在臨床中由自由聯想及移情觀察得知,但自由聯想與移情又被作者反對,那似乎怎麼做都不對。從這段內容,或者作者也在提醒專業工作者保持批判不要隨波逐流。

本文接下來以各種精神分析所探討的主題,作者採用實證的角度進行批判。

5. 負面影響和遺忘

本段主題為Negative Affect and Forgetting. 作者首先描述佛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基石--潛抑。接著對於遺忘提出看法:人格傾向或情境變量實際上可能具有因果關係,作者認為沒有任何痛苦事件的遺忘或記起的統計資料,不科學。
然後開始論述自由聯想的信度,先介紹自由聯想在精神分析的應用:兼具研究與治療功能,提及佛洛伊德病因學的因果論證,自由聯想讓症狀的同時出現和消失。
作者認為要證明自由聯想有因果,就要先證明潛抑是致病因子。提到沒有經過實驗設計,無法證明Breuer和佛洛伊德所認為的症狀是經由精神分析治,其實是安慰劑效應。
接下來,作者開始證明佛的因果推論錯誤,治療有效不等於病因推論正確,並指出佛洛伊德論證失則的證據為:治療效果不持久、無法排除安慰劑效應、潛抑的病因觀點顯然沒有根據。

心得

對於作者所一直強調自由聯想是拿來治病的,應該是佛洛伊德比較早期的觀點,其實自由聯想是讓個案更瞭解自己,治療與探索潛意識的二條路在精神分析的後期愈分愈遠。且自由聯想要求信度也很怪,每次聯想到的早期經驗不相同也沒關係啊。此外我想到了症狀是潛抑與阻抗妥協的產物。

6. 佛洛尹德的病因移情論證

本段主題為Freud's Etiologic Transference Argument,作者要證明性潛抑也是無效的論證:從移情觀點切入。移情論證的問題:移情中重演無法推論最初的衝突就是早年致病原因,例如主題親和力謬誤
舉Edelson反駁自己的文章:病原的影響一直重複,而分析情境即是實驗研究,從中可獲得支持。但作者為:分析情境中真的無法證明早期經驗重覆是目前疾病的因子,更不用發生在移情中了。
作者點出佛洛伊德的論點:從成人報告回推嬰兒再推回治療中的循環推理、假定一開始嬰兒問題就是致病的、嬰兒問題的複製品重複在此時的成人是致病的。

心得

移情是精神分析認識論的標準,知識的獲得是「潛意識-->意識-->言語成形-->對一個人說出來」,移情不僅是治療技術,也是對個案而言治療情境產生意義的必要因素,作者只看病因觀點會失去很多的理解。由於移情是非常重要基本的精神分析設定,我覺得作者在批判時應該再更到位一些。

7. 自由聯想作為一種詮釋夢的方法

本段主題為Free Association as a Method of Dream Interpretation,作者對自由聯想的批評:佛洛伊德操縱了自由聯想而產生顯著的願望動機,且自由聯想充其量是個好廣告--沒有檢驗、無法保證、靠推銷技巧。佛提到夢的三種功能為:守護睡眠、滿足個人化嬰兒式願望、夢的防衛機制。作者認為:夢是實現願望的理論核心是錯誤的,自由聯想其實受到分析情境的暗示,夢、症狀、失誤的本體論來自於精神分析錯誤的認識論--自由聯想。

心得

自由聯想是推論夢意義的方法,佛洛伊德的臨床情境討論方法賦予當事人主觀給予夢意義的機會。因此,若要實證,則涉及到夢的意義的本體論與個人主觀性的困難。

8. 精神分析的詮釋學重建

本段主題為The "Hermeneutic" Reconstruction of Psychoanalysis. 作者認為精神分析要搞清楚:症狀與其原因有關的表現形式,不同於語言的符號與它的對象相關的名稱的語義關係。心理現象本來就存在於意識,在被觀察言說時才會出現。心理現象代替了本來即存在意識中的狀態,症狀的意思由潛在的動機原因構成。
作者引用了許多Edelson的文字,強調精神分析雖然花很多功夫在類比,但不能一直不做因果科學實證,並以喬姆斯基的語言學研究為例。作者提出Stephan的論點並反駁:Stephan的根本解釋學錯誤是將心理狀態的內在,非語義的有意性非法轉移到語言所強加的語義上。
作者著重區分症狀的起因與表現之間的關係、語言符號對它的對象所賦予的名稱的語義關係。

心得

這裡先提一下背景,精神分析後來科學定位有三條路線,一是實證學的,二是詮釋學的,三是精神分析自己就是專屬的知識定位。而講到詮釋學就要說到Ricoeur的文本&言說,以及Heidegeer的知識的真實分為確然之真與顯露之真...總之詮釋學是很深的,但還是被主要以實證角度的作者批了。這段作者跨界提出對詮釋學的批評,我覺得是有點管太多了。

9. 後佛洛伊德們

本段主題為Post-Freudian Psychoanalysis,大意是連「後佛洛伊德學派們」也反映出與佛洛伊德的不同,佛的精神分析在新時代快被滅了。作者主要以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Kohut的自體心理學、英國的客體關係學派們為例,不過不含拉岡因為他太特獨了。其中自我、客體都不同於佛洛伊德的心智模式;自體心理學更是以缺陷論觀點徹底打槍佛的衝突論觀點。
作者說,理論之爭難以用精神分析大一統的架構來解決,個案治療的方法學本身就有困難,且後佛洛伊德學派的認識論沒有比較好,因為跟原本的一樣,沒有證據表明當代的理論已經彌補了佛洛伊德的認識論。

心得

後佛洛伊德學派們,各自在精神分析的領域中論述潛意識、治療與人性觀。雖然作者意謂著他們並不挺佛洛伊德,但我想這並不意謂著就要從精神分析大廈(本文標題)出走,就像佛洛伊德晚年常提說到底是「分析」還是「建構」一樣,精神分析的後繼者不管是在分析老佛的理論,還是加入新的建構,都將在這個領域持續維持血脈。
這裡引用《超越洛伊德》的句子來回應本文標題:
...肯伯格(Kernberg)找到某些方法將佛洛伊德的豪宅大大地擴充和延伸,原來的結和可以的地方都完整地保留,但是新的房間加蓋上去,並在它的下面挖了一個新的地基...薛佛(Schafer)將佛洛伊德的豪宅重新規劃,那些無可救藥已過時的房間保留下來當博物館,而最常用的主要居空間則被現代化並重新裝潢...婁沃(Loewuld)拉岡( Lacan)所採取的方式就像是新的繼承人,他們在衣櫃裡仔細援尋時,發現恩人有一個熱愛的秘密嗜好是沒有人真正知道的。(p303,白美正譯)

整體心得與批判

整個文章看下來,我認為反映出作者只看到了精神分析的一小部分,沒有從精神分析的後設觀點來立論,讓我覺得只有批評到皮毛而沒有批到精髓。我批判這篇作者最主要有三個點,第一是實證論雖然符合心理學主流,但不符合精神分析實踐的方式,實際上沒有太多作用。第二是作者著重在佛洛伊德理論建構前期的觀點,但很多論述在後期已有更改,作者所批評只是精神分析學門本身所新陳代謝掉的東西。第三是作者以實證論來唱衰精神分析在21世紀的命運,但我認為當代反而是後現代主義思潮,世紀實證觀點是否真如作者認為的重要。其實準備這篇文章的過程,也讓我花很多力氣思考佛洛伊德當初所論述的到底是什麼,因此也更加的深刻,或許這就是閱讀反面論點的好處。

此外,我想這篇就是實證主義對經驗主義的發聲。綜觀整個佛洛伊德的理論發展過程,佛是經驗主義者,藉由累積一個又一個的臨床觀察,歸納出通則,這是形而下的部份;而之後佛洛伊德在腦中整理了上述的通則,並加上社會文化的資料,推衍出他所謂的「後設心理學」,包含驅力理論、生死本能、自戀…等,用以解釋人類行為,這是形而上的部份。作者主要描準的,是以實證主義批評佛洛伊德形而下的部份。不過精神分析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或說實際上對心理工作相當有助益的,則是形而上的部份



後記

在部落格放這麼生硬又無趣冗長的論文評述,主要是為了我個人的紀念而已--讀博班時修的第一門課,第一次上台所做的,第一次指定論文閱讀報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