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諮商:從佛洛姆的觀點看待生涯議題 Career issues from the Erich Fromm's point of view

佛洛姆的觀點對生涯議題的啟發


佛洛姆以文化角度拓展人性的觀點,以個人內在深層需求對應社會外在要求,主脈絡是一個人生命的完成,因此對於生涯諮商也有許多啟發。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

一、從「追求自由與安全感」看生涯決擇之困惑

在生涯決擇的議題上,當事人常常有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以佛洛姆的觀點來看,便是體現了追求自由與安全感時的困難。然而安全感比起自由更引發焦慮感,因此較常見的是為了現實而妥協,不過也工作的不開心。

蔡順良老師說得很深刻,二股對立力量的交流才讓人得以動起來。在生涯決擇中,大多數的人便能在穩定中求發展,過於保守則失去創造力,安於現狀;過於自由則職業不穩,難以累積實力。

以佛洛姆的觀點,社會環境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在台灣現代大環境中,工作變動快速,生涯發展已從過去單一終生職業變成多元職涯進程,加上後現代的思潮又強化了每個人要做自己,因此現在年輕人追求自由與安全感的衝突,不難想像其生涯的焦慮感。

二、從「需求觀點」瞭解個案的生涯價值觀

從橫斷式來思考,由於每種職業選擇與生涯決擇,都不太可能滿足個人所有的價值觀,因此幫助當事人選擇最重視的需求相當重要。佛洛姆的五大需求關係、超越、根基、認同、參照,便成為很好的參考,讓當事人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以縱貫式的思考,則可協助當事人生涯發展思考,何種需求是幾歲時可能最重視的,過去職涯是否因某種需求未能滿足而挫折,未來如何安排以滿足某種需求等。

此外,佛洛姆所提的每一種需求都是重要的,不同於馬斯洛的垂直型需求,佛洛姆的需求是平行的。因此視野可從職業擴展到生活面向,討論如何在工作之餘的一般生活中,達成不同需求之平衡。

三、從「逃避機制」同理個案的生涯迷失

佛洛姆所提及的三種對社會影響最大的逃避機制--權威型性格、毀滅性格、機械化性格,直接正中了生涯迷失當事人的內在。

權威型性格,讓當事人對於父母、老師、甚至是社會主流的聲音,做為生涯決定的依循。且權威型性格會使當事人在生涯中不斷找尋著某種依靠,可能是不停的考證照,或是追尋著某個職位等。雖然剛開始時有安全感,但隨著時間就漸漸的產生困惑,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毀滅性格,使當事人成為看輕一切職業的人,或是把原本的工作有意無意的搞得很糟,或是顯非出不屑與資本社會為伍的態度等,其實反映著內心的孤獨感不能被自己所容忍,因此重複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看似過得不好,但卻為了骨子裡的驕傲。

機械化性格,則是最抽離自我的方式去面對生涯議題,反正工作就只是工作,只是大機器中的小螺絲,與生活是切開的,甚至與自我是切開的。當事人雖然可能不會有工作適應的問題,但久了會愈來愈像行屍走肉,失去了生涯中的創造性。

四、從「病態性人格」思考個案的生涯適應困難

戀死的病態性人格,讓個案僅能掌握無生命的事物,對於有生命的事物沒有掌控感,最大的生涯適應困難,就是無法有彈性的因應千變萬化的職場環境,特別是與其他人互動有關的。不論是職場人際議題,或是與人相關的工作內容,戀死型的人格常會遇到困難。

自戀性人格則是只關心自己,聰明一點的表現出表面的人際和諧,但內在充滿怨懟與嘲諷,直接一點的則是固執我見、自視甚高。因此常抱怨周遭的同事或公司流程都是笨蛋。

亂倫型人格造成當事人在生涯適應上的挫折, 因為現實職場上通常不允許當事的人際界線不清楚,且職場上再怎麼溫暖也無法無條件的呵護當事人,若源自此人格而不要求自我成長,便會很快的對職場環境感到擔心而退卻。

五、結語:生涯即是「自由」與「穩定」的對話

從第一本著作「逃避自由」,佛洛姆就一直在強調,人類為了避免失去安全感而焦慮,但生命本質又讓我們被未知的未來吸引著,是一生的功課。或許最簡潔的答案,就像佛洛姆晚期的大作「To Have or To Be」所說的那樣,最後我們定義自己的人生,不應該是看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打從心底所認定的自己是什麼。我聯想到班史提勒的電影「人生勝利組」最後一幕詮釋的真好,主角最後體悟到「我依然熱愛這個世界,但我不必擁有這個世界。 」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之心得。 Freud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朵拉內容大綱 朵拉是一位女孩,據佛洛伊德的描述,她8歲時開始發展精神官能症狀、12歲偏頭痛、16歲呼吸系統問題,在18歲時接受佛洛伊德親自治療三個月,於結案4、5年後出版了這個案例。整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前言、臨床圖像、第一個夢、第二個夢、後記。 作者是佛洛伊德,於1900年末治療朵拉3個月,1901年完成案例書寫,1905年出版。本中譯本是劉慧卿(2004)所譯,使用的是詹姆士.史崔齊(James Strachey)所編輯的英文版《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 Ⅰ 前言:精神分析技術與理論重點 在前言中,佛洛伊德說明他最近正在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 潛意識 )與技術(主要是 夢的解析 ),提了一些個案報告的倫理考量。他強調,由於最近幾年都在弄夢的解析,因此對於朵拉的治療也就會朝向夢工作、潛意識探索的方向。 以理論發展來看,在治療朵拉的當時, 佛洛伊德 將 「症狀去除」 等同於 「潛意識探索」 ,不過理論發展到後期,二者愈來愈不一定相同。這裡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早年技術上 「考古挖掘」 模式 。 如佛洛伊德所說這段重要的話: ...無價之寶在埋葬之後,現在可以重見天日,雖然出土的古董仍是斷垣殘片。我復原了遺缺的部分,從其他的分析中採取了我所知道最好的模式:但是,正如一位光明磊落的考古學家,在每個案例中,我並沒有忽略而未提,確實有根據的部分在哪裡結束,我的建構就從那裡開始 (p82-83) 。 另外在 研究限制 方面, 老佛提到朵拉個案報告的三 個不完整 : 1.沒有治療完成、2.報告的呈現比較 缺乏會談過程 、3.單一個案對理論的推論性。 Ⅱ 臨床圖像 夢的解析之臨床應用初登場 朵拉在精神分析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當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 從宣洩法過渡到精神分析之後,朵拉是第一個寫成的個案研究 。 其實《朵拉》一文本來的題目是「夢和歇斯底里」。老佛在《夢》一書出版之後,便用幾個案例向世人演示如何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由於朵拉最先,因此也最接近他早期的研究焦點:夢、 歇斯底里 。 本段落一開始便在描述夢、記憶、遺忘等。 然後佛洛伊德提到也要注意到朵拉的社會人際關係,這裡反映出精神分析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