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書房:《如何讓人改變心意》筆記心得 How to Change Minds

沒有人喜歡意見被忽略


本文是《如何讓人改變心意》的讀書筆記心得。我覺得說服與影響他人是職涯上很重要的溝通之道,不一定是銷售東西,而是每個人都有對上管理及對下管理的需求。很多時候,工作上的專業展現需要人際溝通才能完成,不然很容易吃悶虧、不被瞭解、不被肯定。本書作者Rob Jolles,以步驟化的論點告訴大家如何在溝通中影響他人,雖然屬於教導提高銷售的書籍, 其中的道理也值得一般人參考。


圖片來源:博客來

註:本文以XDite的讀書筆記法操作。

問題:如何增進在職場上影響別人的溝通能力?
動機:讓自己的想法放入別人的腦袋。

16個關鍵

"影響操控"
影響與操控的不同:引起對方內在動機
建信任4步驟
開放句à專心聽à要瞄準à別逼人
要人做出承諾的最佳問法類型:你是否考慮要做些不同選擇?
"開場白"
自我介紹à提出誘餌(欲望)à說明流程à估算時間

影響的前提:對自己有信心
影響他人前,必先營造急迫感,以負面後果為主
"你說"
用你說提醒個案。例如:這建議是因為你說你想…
"沒用有用"
如果你聽了覺得沒用那我們就把時間省起來,如果有用我們再做進一步討論

決策6階段
沒問題à不對勁à其實想à方案們à做選擇à重新想
急迫感3步驟
如果會怎樣à然後呢à再糟下去…會怎樣
開口請求對方作出承諾是必需要的
抗拒4步驟
釐清à同理à回應(3F-他人也、自己也、所以說)à確認已解除(ok?)

必須先有信任感,才能影響別人
與負面後果相反,有的人對正面效益的急迫感比較有效
作承諾4步驟
確認益處à討論具體行動à接下來我們會…à()再保證

不是每個步驟都會用到或同等重要的,隨機應變


3個重點

1.  流程總覽決信急諾

確認對方的決策階段,建立信任感,增進急迫感,作出承諾

2.  最難的部分先想好開場與抗拒

先準備好開場白,頭過身就過,而且事先在心理預設好遭到抗拒的回應,3F是好招

3.  態度做出來:自信且同理

立下目的指引,表現自信,以免臨場失氣,不過別忘記要同理對方處境,以德服人


心得

本書提供很多步驟可以按表操課,實用性很大。知識本身沒什麼問題,不過就像許多諮商實務的知識一樣,重點是要在實戰中吸收。

對於學輔導的人而言,它的內容很眼熟,因為跟「動機式晤談」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覺得比起一般動機式晤談的文本,本書的優點是更清楚、具體、明確且風格有趣。

以下是某年我寫下的動機式晤談筆記:
動機式晤談法(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動機能克服困難。個案一直留在某個不好的行為中,是因為有很多阻力。動機式晤談法即是引發人的動機,達成行為的改變。治療重點為引導個案自己說出想要改變的動機。 
這種做法符合當代心理治療的基本假設:個案要自己解決問題,治療只是輔助。但由於在會談中,治療者常常會對於個案明知某行為不好卻不去改變,便開始教育個案、甚至與之辯論,因此個案感受不到同理,阻抗增加。動機式晤談必須在同理的環境下才有效。
我認為有三個原則,且都要從個案自己的口中說出,治療者只引導與摘要:
1) 詢問個案對目標行為(如喝酒)的正面、負面、過去及未來。 
2) 與個案討論不一致的部份(未來vs現在、目標vs作為……)。
3) 增強行為變好後的藍圖(+改變談話)。
例句
1)如果喝酒的情況一直下去,你覺得以後生活會是如何?
2)你說喝酒不是個好方法,而且你也預見再喝下去會更慘?
3)你是說不喝之後,與媽媽的關係會更好,而與媽媽的感情也是你一直很在乎的。那你對於要怎麼執行有什麼初步構想嗎?


模擬練習

好的,那我們來實戰一下,以本書步驟假想一位生涯諮商中的個案。

開場白

Co:我是XXX,(自我介紹)
   我想你到這裡來,是想要擺脫混沌又厭世的職場生活(引起欲望)
   我會以晤談、測驗、卡牌的方法協助你(說明流程)
   大約進行3次50分鐘的session(時間)
Cl:嗯嗯,是啊,那我知道了。

評估決策階段

Co:不知道你現在職涯上的狀況如何呢?
Cl:我的工作錢、福利什麼都還不錯,也做了2年多了,不過最近就有點膩,想說要不要出去看一下…
Co:喔,聽起來你覺得這個工作好像也不是不好,只是有點厭倦,想知道還有沒有其他可能?
Cl:對啊,我是不確定要不要換,說不定目前這樣是最適合的…
(評估結果:"不對勁"階段)

建立信任關係

Co:可以請你多說一點你的想法嗎?(開放句、專心聽)
Cl:就我覺得上班的時候…
Co:不曉得你有考慮過什麼方向?(要瞄準、別逼人)
Cl:有大概看了一下地勤、電商…

引發急迫感

Co:如果你就繼續做這個工作,你覺得人生會怎麼樣呢?(如果…會怎樣)
Cl:呃…可能很無聊,不過也可能久了就習慣了…
Co:當然都有可能。那我想無聊是一個重要的感覺,你覺得再無聊下去會怎麼樣呢?(然後呢)
Cl:可能會自我懷疑吧…
Co:嗯~那如果情況就這樣繼續下去,你覺得會怎樣呢?(再糟下去…會怎樣)
Cl:應該會變得心理不正常吧…
Co:我想找到定向對你現在來說是一個大功課,就像你說的那樣,工作對自己沒意義是很腰瘦的。(你說)
Cl:嗯,對啊,所以我才會來這想說問一下意見…

做出承諾 

Co:談到這邊我想問一下,你是否有想要考慮要做出點改變嗎?(確定價值)
Cl:沒有。(好的謝謝再聯絡)  or 嗯,有想要。
Co:那我們接下來可以從你的興趣這邊著手,然後…,最後…。(接下來)
Cl:好喔,其他人也是這樣做嗎?
Co:我想依著這樣的規劃,你會更瞭解你自己的需求,從中看到一些方向的。(再保證)
Cl:好喔,那我想問一下關於…

處理抗拒

Cl:我不知道這個測驗有沒有用說,好像以前高中大學就測滿多次了…
Co:其他人也有這種疑惑,我自己在還沒做過之前也是這樣覺得,不過做過後感覺這個切入的點比較深入… (3F回應)
Cl:那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Co:嗯嗯,不知道這樣有沒有解釋到了?(確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