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書房:《使命感就是超能力》筆記心得 Leading from Purpose

讓天命引領生涯


本文是《使命感就是超能力》的讀書筆記心得。作者建議了五個步驟,協助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天命,寫下專屬的使命宣言。天命是天賦特質,彷彿某個事就是要你去做的。書中描述了當人們缺乏使命感時,生涯上有很多東西會覺得沒有意義,而人們也展會感到展現不出力量。天命對生涯非常重要,現在環境多變、生涯多變,唯有天命是不會變的,因此是個人的生涯指南針,協助走出生涯迷罔。作者是領導力教練Nick Craig。

圖片來源:momo


註:本文以XDite的讀書筆記法操作。

問題:如何找到天命,進而讓天命領路?

動機:想知道面對生涯議題時,個人內在資源更核心有力量的部分。


16個關鍵詞

天命,就是獨特天賦
天命是真實本質,展露個人特色
天命就是天命
深度原因、重要目標、價值觀、抱負,會引領實踐天命,但不是天命
使命宣言
只是一段話而已,然而有如一把進入天命的鑰匙
為挑戰賦予意義
發現天命後,會認清這輩子發生的事件都有其道理
今日VUCA世界
Volatile 易變、Uncertain 不定、Complex and Chaotic 雜亂、Ambiguous 不明朗
一生持續存在
不會隨便改變,做什麼都行得通,真正成為自己,減少冒牌者症候群
好奇寶寶現身
活力、活躍、好奇心、洞察力、全神貫注
投入感
充滿投入感、滿足感和活力
不一定更快樂
但會有意義,整合自己一路以上的意義
讓壓力變有益
變得愛挑戰,選擇難走的道路
重新自我認同
不再受外在擺布,天命不會緊抓某個職業或專業
拯救世界,拯救自己
唯有應用當天命,才會有歸屬感,才能有最動人的和諧
門戶一、美好時光
童年與成年初期,某些特殊事件、時刻,會覺得自己充實投入世界
門戶二、試煉
人生中最難的經驗,仰賴內心最深處的資源尋找到出路
門戶三、熱忱
長久推動著我們,讓我們多年振奮不已的活動
找到使命宣言五步驟
練習得愈多,天命愈會回應


3個重點

1. 找到使命宣言五步驟(本書精華)


第一步--童年的美好時光

  • 小時候最開心的時刻?試著回到當下親身體驗,有誰、什麼情境、有什麼感覺?
  • 這故事中有哪些要素突顯出來?這故事引發你內心什麼重要情緒?

第二步--試煉故事 

  • 說明你最艱難的人生經驗,起(情況很好)、轉(困難的事件)、合(情況回歸正常)。
  • 要撐過這些經驗,關鍵在於你內心裡的什麼?

第三步--人生的熱忱所在

  •  一直以來陪在你身旁的那活動和興趣是什麼?
  •  描述你充分體驗到內心熱忱的時刻2~3個具體例子。在這些時刻,有什麼感受?自己是誰呢?

第四步--進入內心的天命室

  • 請閱讀你在第一步到第三步的問題答案,什麼最能讓你露出微笑?
  • 你微笑時會聯想到哪些詞語?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找出天命的脈絡

  • 把第四步領略到的關鍵字串連在一起:引領著我的天命是:__________
  • 說明各個關鍵字為什麼重要:_______________
  • 把上述的內容統整成更明確界定天命的話:_______________


加強步--訪談遭圍的人們

  •  假如我明天消失不見了,你最想念的是我的哪個部分?
  •  就我們一做過的事而言,你認為我的獨特貢獻是什麼?
  •  將訪談的結果結合到上述步驟,寫出更好的使命宣言。


2. 天命影響的各個層面

本書的大部分都是在強調天命為什麼重要,會對人生有什麼影響等。從中可以發現主軸就是:天命是最高指導原則。從自我認同到理想實踐,從受苦受難到每次事情都很暢通,都是由天命這個內在核心所引領。因此人若認不清自己的天命,就會覺得有魂無體親像稻草人;而認清到天命,很多事情就說得通了。舉例自我認同:



3. 參考不同人的使命宣言

書中舉了很多人的例子,來說明使命宣言的意義,讓讀者從中經驗到一些東西。每個使命宣言的背後都有童年、試煉或熱枕的人生故事,別人直接看宣言可能看不懂,但對自己就非常有感覺。宣言不一定是抽象的,也可以很具體,重點是文字背後的表徵意義,它需要運用一點想像力及連結能力,便可以打通人生的不同際遇與選擇。舉幾個我比較有印象的例子在後面。


心得

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供找到使命宣言的方式。我覺得使命宣言是比較特別的一種形式,來提供每個人知道自己生涯的方針是什麼。在創造的過程中,當事人是主動的、賦予的、有創意的,字裡行間灌注了自我。

使命宣言是一句簡單的話,或許看起來很像墓志銘,這種把字句寫下來的方式,會讓當事人特別有感覺,我認為非常有助於生涯定向。而書中用了其他很多篇輻來說明天命的重要性,表現出來的樣子,並連結到成長心態、自我認同等其他心理表現,這裡就意謂著作者把天命放到最高統整層次。

網路上常見到不同形式去協助人們找尋獨特天賦的方式,有的方式甚至是偏向靈性或命盤之類的,這類的我就比較不置可否。天命涵蓋了為什麼我們有某個價值觀、有什麼興趣,以及為什麼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做得比較好,又比較有活力。
因此,我非常推崇本書作者的方式--從過去的生命經驗而來,連結這些經驗並在其中發掘意義。


附錄--看看別人的使命宣言

克莉絲汀的使命宣言
把放風箏的人變成造火箭的人
約翰的使命宣言
永遠都是管弦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
道夫的使命宣言
成為園丁,以無窮的好奇力量,培植更美好的世界
菲利普的使命宣言
成為求知的演員,演出新世界
強納森的使命宣言
為我關心的人們找出有效的解決辦法
陶德‧提勒曼的使命宣言
成為巴斯光年,鼓勵別人不自我設限,勇敢行動,成就大事
彼得的使命宣言
每天每一處都在比冠軍聯賽
賈姬的使命宣言
不屈不撓,散發光彩
本書作者尼克的使命宣言
我是甘道夫,敲著你家大門。你開了門,就會認清你內心深處的真實本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朵拉--歇斯底里案例分析的片斷》之心得。 Freud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圖片來源:心靈工坊http://www.psygarden.com.tw/ 朵拉內容大綱 朵拉是一位女孩,據佛洛伊德的描述,她8歲時開始發展精神官能症狀、12歲偏頭痛、16歲呼吸系統問題,在18歲時接受佛洛伊德親自治療三個月,於結案4、5年後出版了這個案例。整本書分成幾個部份: 前言、臨床圖像、第一個夢、第二個夢、後記。 作者是佛洛伊德,於1900年末治療朵拉3個月,1901年完成案例書寫,1905年出版。本中譯本是劉慧卿(2004)所譯,使用的是詹姆士.史崔齊(James Strachey)所編輯的英文版《佛洛伊德全集--標準版》。 Ⅰ 前言:精神分析技術與理論重點 在前言中,佛洛伊德說明他最近正在發展的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 潛意識 )與技術(主要是 夢的解析 ),提了一些個案報告的倫理考量。他強調,由於最近幾年都在弄夢的解析,因此對於朵拉的治療也就會朝向夢工作、潛意識探索的方向。 以理論發展來看,在治療朵拉的當時, 佛洛伊德 將 「症狀去除」 等同於 「潛意識探索」 ,不過理論發展到後期,二者愈來愈不一定相同。這裡可以看到佛洛伊德早年技術上 「考古挖掘」 模式 。 如佛洛伊德所說這段重要的話: ...無價之寶在埋葬之後,現在可以重見天日,雖然出土的古董仍是斷垣殘片。我復原了遺缺的部分,從其他的分析中採取了我所知道最好的模式:但是,正如一位光明磊落的考古學家,在每個案例中,我並沒有忽略而未提,確實有根據的部分在哪裡結束,我的建構就從那裡開始 (p82-83) 。 另外在 研究限制 方面, 老佛提到朵拉個案報告的三 個不完整 : 1.沒有治療完成、2.報告的呈現比較 缺乏會談過程 、3.單一個案對理論的推論性。 Ⅱ 臨床圖像 夢的解析之臨床應用初登場 朵拉在精神分析史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當佛洛伊德出版夢的解析, 從宣洩法過渡到精神分析之後,朵拉是第一個寫成的個案研究 。 其實《朵拉》一文本來的題目是「夢和歇斯底里」。老佛在《夢》一書出版之後,便用幾個案例向世人演示如何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上,由於朵拉最先,因此也最接近他早期的研究焦點:夢、 歇斯底里 。 本段落一開始便在描述夢、記憶、遺忘等。 然後佛洛伊德提到也要注意到朵拉的社會人際關係,這裡反映出精神分析不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