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中的時間規劃
如何有效應用時間以滿足生涯需求?生涯上要的太多,但時間有限,何解?我覺得「時間規劃」與「理財規劃」並列為生涯發展過程中,雖不及興趣能力價值觀等被重視,但卻是最重要的二大輔助能力,一如媽祖旁的千里眼順風耳。本書就是講時間規劃這件事,作者是蘿拉.范德康(L. Vanderkam),暢銷作家,TED演講「如何掌控你的空閒時間」。
![]() |
圖片來源:博客來 |
註:本文以XDite的讀書筆記法操作。
問題:如何有效應用時間以滿足生涯需求?
動機:生涯上要的太多,但時間有限。
16組關鍵字
無事一身輕的感覺真的超開心
|
有記憶的日子會讓時間感變長
|
預留活動時間,不覺得匆忙會更體察當下
|
與親友共享的時刻,為時間注入生命
|
把時間用在值得的地方,如使命感
|
未來的我會爽、過去的我會記得、現在的我不要顧自喊累
|
投入時間在能提升感情的活動上
|
把工作上不可避免的事項排在每週一開始做完
|
像記帳一樣記錄時間,為期2週
|
行程表上只有怦然心動的事,其餘留白
|
學會受苦:在「有期」徒刑中,想辦法最大開心
|
在答應未來的事之前,問自己「我明天會想做嗎」
|
設定下週要做的最想達成之理想的事,並拆成數個步驟
|
時間股利,將會一直重複重的事情用系統方式做得更快
|
「滿足」比「最好」省時間。夠好幾乎永遠都會夠好
|
在檢核時間記錄,問自己:我想多花/少花時做什麼事?
|
3 個重點
1. 時間感
個人時間感比起實際的時間更重要,可以記時間帳、設好下週必做之事、滿足就好的標準。
2. 更多回憶
想要更多時間,意思要有更多回憶,做覺得會留下回憶、符合使命感、與親友一起的事。
3. 快樂事
想要更多時間,意思有更多快樂事的時間,雜事系統化、苦事有期化,投入時間做爽事。
心得
本書的立基點為時間的個人內在意義,我們對「這個時間內我在做什麼」的感知會影響我們覺得自己忙不忙。作者提供了一些方式,例如,例如記時間帳、時間股利、設定下週重要的事、有期徒刑化等,我覺得就是將時間當在客體抽離出來面對處理的方式,讓我們不會覺得自己陷在裡面而感到忙亂。也就是弄出個心理空間來消化,讓我們更容易去思考「把時間花在這裡到有什麼意義及樂趣」。簡言之,做時間的主人,最終目的就是無事一身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