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涯書房:《邁向目的之路》筆記心得 The Path to Purpose

以目的協助年輕人找到生涯方向


本文是《邁向目的之路》讀書筆記心得。一般常聽到的人生目的、使命感等,是最富個人意義的生涯指引,學術研究最相關的是「生涯召喚calling」,回應vocation的字義"一種呼喚"。由於這個時代愈來愈沒有標準答案,資源多、選擇也多,年輕人的生涯議題已經不是不知道有什麼,而是不知道要什麼。因此協助年輕人往更高層次思索,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麼,便是本書的主旨。作者是教育學家Willam Damon。


圖片來源:博客來

註:本文以XDite的讀書筆記法操作

問題:如何幫助年輕人找到生涯指南針?
動機:解決人們喜歡思考生涯意義的需求。


16個關鍵字

更缺乏目的感
根據研究結果,現今年輕人比以前的更用功懂事,但卻較少目的感
類型1疏離者
完全沒有人生目的,對外在極少關心
教養1—火花
從小小的興趣火花,展開搧風對話
問1我對什麼有興趣?
我做什麼最享受?
什麼會讓我發光?
青春期延長
純粹沒承諾的成年初顯期;熱情早衰的前中年期
類型2空想者
有想法或想法剛萌芽,但行動不多
教養2—人生導師
父母以身示範,或認識其他人
2—我最擅長什麼?
我的才能在哪裡?
皮亞傑的游泳比喻
掉到水裡不溺水的最好方法,就是朝一個方向游過去--平衡作用在發展的意義。
類型3半吊子
有做好像有意義的活動,但都不長久
教養3—創業家精神
生活中培養自主性與責任感
3—這世界需要什麼?
世界有哪些問題、機會?
我幫助別人的所在?
務實主義
目的感帶來熱情、技能與知識
類型4有目的感
投入並維持,清楚知道最終目的

年輕人不想被當溫室花朵對待,渴望關心他且有見識的大人

不論孩子怎麼嗆,某個時間一定會在價值觀上反映出認同家長

3個重點

1. 現代年輕人需要目的感

本書提醒現代年輕人的困境是缺乏目的感。表現出來的,是不想下定決心去做任何事、優柔寡斷,困惑感、矛盾感、疏離心、空虛感,自我懷疑與自我封閉。過得順利,卻好像被卡住。如作者所說:
處在對職業、家庭和其他任何嚴群的社會責任都不投入的狀態,等於是將年輕人安頓在一個不堪一擊的位置上。

2. 生涯定向四大類型

作者的研究結果顯示,25%疏離、25%空想、31%半吊子、20%有目的感。因素包含對社會失望、短視近利的社會價值、在競爭世界中尋找安全、家庭及教育沒有啟發等。愈有目的的,通常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並學著轉變成務實主義。

3. 成人請協助

由於之前的教養思潮過於以孩子為中心,過份重視其自由、自尊等,把孩子當做嬰兒般對待,雖有好處但有些東西就不見了。因此作者鼓勵父母教師勇敢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理想性與實際性平衡的人,大人的責任就是要推他們一把。


心得

我認為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提出那四大類型,讓我們有所參考。生涯領域的專家們早就一再提醒找到自己生涯目的的重要性,此四種類型,其中特別又分出空想跟半吊子,更是能讓人看清自己的實際處境。在生涯諮中,可以直接請對方選擇現在自己是比較屬於哪一個來開展對話。

本書對如何做比較深入,但對成因沒有太深入,如果讀者是要瞭解是什麼原因讓現代年輕人沒有目的感,那可能會比較失望。作者僅提了社會背景及家庭學校教育而已,比較把重點放在「沒有目的感很慘,我們要如何幫忙」。因此這算給教育輔導界的指導方針,而成因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書中的附錄有許多不錯的問句頗值得參考,我抄錄一些題目在後面。在生涯諮商領域,培養或找到目的感的方法不少,例如寫墓誌銘、生涯卷軸、生涯設計、字詞聯想短文……,本書是用以教養的角度為主,強調大人以身示範、開展對話,在生活中培養年輕人熱愛生命,並養成責任感。所以可能讀起來沒這麼有趣,活像是個教育學家講出來的大道理(他就是啊)。

最後,我個人每次看到有關這種強調「目的感、使命感、召喚、人生意義」之類的生涯觀點時,總是想強調很現實的東西:年輕人請好好培養學經歷、技能、軟硬實力,生命的目的不會因為你花精力在這些地方而不見,只會因為你在現實上什麼都做不到而遠離。



附錄:年輕人的目的研究之訪談題目(p302-307)

1. 自我介紹

a. 請和我稍微談談你自己。你覺得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b. 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為什麼這對是最重要的?
c. 如果有一天回顧你的一生,你會希震自己如何被記憶?

2. 目的的靈感/有重大影響的經驗

a. 之前你談到某事對你很重要,你可以告訴我,它是如保與為何變得這麼重要的?
b. 你為什麼會參與這個特別的計畫或工作,而不是其他的活動?
c. 你的朋友和家人是否跟你一樣關心這些事情?你的朋友、家人或其他人基本上是支持你這些事,還是反對你?

3. 維持目的的機會與支持

a. 你仰慕任何人嗎?
b. 你有沒有人生導師?在這位導師身上或其他人身上,有沒有哪些特質是你欣賞的?

4. 阻礙、壓力與報酬

a. 你曾經覺得很難繼續投入在這個目的上嗎?
b. 你會覺得承諾持續朝這個目的前進很困難嗎?
c. 你所遇到的阻礙是哪些?你如何克服?

5. 未來的目標和責任

a. 你所具備些特質有助於達成你認為很重要的目標?你所具備的哪些特質會讓你變得更難以達成目標?
b. 想像一個畫面,假設你現在的年紀,就說是四十多歲吧,你將會正在做什麼?誰會在你的生命裡?
c. 在即將到來的未來,就說是下個十年吧,你有什麼計畫?

6. 目的的分類

a. 相對於你生活裡的其他事情,他們(朋友、家人)對你有多重要?為什麼?
b. 如果有的話,宗教、信仰、精神生活或上帝在你的生活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c. 事業將來會對你很重要嗎?為什麼?

7. 結語

a. 你想補充任何有關於什麼對你很重要,或哪些事情是你希望這一生可以完成的嗎?
b. 總結來說,你認為現在什麼對你最重要?當你長大的時候,它還將會對你很重要嗎?為什麼會或不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精神分析:佛洛姆的施虐受虐觀點-權威型性格 Erich Fomm's sadism & masochism: authoritarian character

佛洛姆《逃避自由》中的施虐-受虐觀點 施虐-受虐,由佛洛伊德提出後,一直是精神分析對人性的某種解釋,也常在治療情境中觀察得到。而新洛伊德學派的佛洛姆,更是將施受虐的理論發揚在社會人際情境中,並以此解讀歷史政治與整體人類的行為。本篇將聚焦在 《逃避自由》 一書中,佛洛姆施虐-受虐觀點所描寫成的權威型性格。 圖片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佛洛姆對施虐-受虐的精神分析考究 佛洛依德 剛開始提出時,施虐-受虐與性有關,源發於性本能驅力。而成人後的施虐-受虐傾向則是由於性心理發展的後續影響。後來,佛洛伊德提出了不只與性有關的「 道德受虐 (moral masochism)」,改由 「死之本能」 的觀點來解讀,對自己展現便是受虐,對他人便是施虐,因此死之本能必須要與性本能混合,才能保護個人的生存。佛洛姆認為老佛的施虐-受虐理論在早期與晚期是不同的,早期都是性,晚期都是死亡本能。 阿德勒 則是著重在施虐-受虐的理性層面,視為「 自卑感 」與「 權力欲 」,認為是人類對缺陷的適當反應,而不是非理性的衝動。佛洛姆認為阿德勒的看法太表層了。 還有 新佛洛依德學派 的好夥伴如Reich、Horney等。 Reich 認為受虐傾向的最後目標還是享樂,而痛苦是副產品。 Horney 則是對受虐人格詳盡描寫,並與佛洛姆想的一樣,受虐並不是來於性變態,而是以整體的性格機制來看;不過她強調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焦慮症,而佛洛姆強調正常人的孤獨感。 佛洛姆觀察到的施虐-受虐現象 在 受虐傾向 的人們中,最常見到的是自卑感、無力感與微不足道感等。他們貶損自己,不相信能主宰自己,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甚至有用有形無形的行為來折磨自己,於是,受虐傾向的人,便會高度的依賴外在的人事物,依賴別的力量。 這邊也比較了與受虐性式性變態(masochistic)異同。相同的是,二者皆讓自己變得無助弱小而產生滿足。不同的是,性變態侷限在肉體層面,由性活動解放緊張感;而受虐性格則是整個個人的精神層面。 而 施虐傾向 ,則會展現在 3個地方:使他人依賴自己並將其視為工具、從他人處剝削強取有形及無形的一切、傷害羞辱他人以使他人受苦。施虐者通常更少自覺、更合理化,且表現得非常有善,例如「我懂得比你多,這麼做都是為你好。」 佛洛姆 觀察到,除了很容易理解的受虐者依賴感之外,施虐者其實非常需要他的對象。若是施虐...

生涯諮商:心理工作者的危機處遇工作 Crisis Intervention

危機事件或重大災難發生時,危機介入處遇是心理工作者的專業之一,也是民眾對心理工作者所期待的一項服務。    危機的定義 什麼叫做危機呢?我們不妨就以「親人被診斷出重大傷病」、「突然失業」、「重大車禍」、「配偶婚外情」、「震災」等常見的例子來想像。當一個人遇到危機事件時,會面臨下列三個面向。 1.  失去穩定 人類天性是趨向穩定的,但是當遇到某些危機狀況,使得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或因應困難的方法被破壞時,而有失去穩定性的感覺,即處於一種失衡的狀態。這種失衡不僅在個人的心裡,也可能展現在家庭或其他人際關係上。 2.  心煩意亂 遇到危機事件時,主觀上覺得困擾、威脅感或非常心煩,進而引起憂鬱或孤寂的情緒。所以開心的事情通常不會被視為危機,例如申請上哈佛大學要去美國,雖然生活變動很大,但不會心煩意亂。 3.  不知所措 由於缺乏過去的經驗,人財損害過大,或是從來不知道自己有潛在的能力去解決這種危機問題,因此會有不知所措的失能感受,而這樣的感覺也讓人更加焦慮。因此衛教的重點在此,在平時就應增加風險管理的知能。 也因為有以上的三個部份,所以有可能伴隨而來一些身心的反應,如疲累、注意力缺乏、吃不下、睡不好、頭痛、失去欲望、身體不舒服……等。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精神分析:佛洛伊德的「fort/da 線軸遊戲」:超越享樂原則 fort/da game

一段關於阿公觀察金孫玩遊戲的小故事 取自https://psiquentelequia.com 在精神分析界有一個很有名的兒童遊戲片段,就是有個阿公在顧 1 歲半的孫仔時,發現到金孫會在媽媽走出家門的摸門特玩一個 我丟我捲 的線軸遊戲。這個阿公就是佛洛伊德,他也就 不意外的 想到了許多精神分析的東西:金孫的遊戲不僅代表著"走掉了-出現了",也反映著 重複痛苦 的意義,更進一步展現人類在個體層面的 文明 發展。